中西合璧 多元文化 泉州古建筑留住传统之美 世界速读

来源:泉州晚报时间:2023-04-28 18:09:37

泉州古建筑留住传统之美

泉州传统民居除了红砖厝外,还有“手巾寮”的纵向住宅、骑楼式的商住合一的建筑、与山村环境十分协调的吊脚楼(木楼)、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的蚵壳厝、中西合璧的番客楼等

泉州网4月28日讯(记者吴拏云)今年清明节后的几周,雨天、晴天在泉州交替上演。不过这晴雨难分的日子,照样无法阻挡世遗之城泉州火爆出圈。从北京赶来泉州游玩的播客丹凝在其视频号中就对泉州各地闽南古建筑物大加赞赏,称其在泉州见识了闽南红砖古厝、骑楼、番客楼、蚵壳厝等多种建筑物,“那一面面墙,诉说着时光的变迁;一间间厝,收容了岁月的情感”。她完全被独树一帜、风姿绰约的闽南建筑文化所震撼到,并慨叹到“泉州真的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


(资料图)

泉州的红砖古厝,其最大特点是“三红”:红砖墙、红瓦顶、红地板砖。图为航拍泉州西街,红屋顶特别亮眼。(陈小阳 摄)

的确,任何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都有其复杂深厚的历史、文化及时代背景,其成因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建筑风格的形成亦是如此。泉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建筑文化传统。闽南古厝在我国传统建筑物中应该说是极具个性的,它的红砖、白石、红瓦、双曲屋面、燕尾脊更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存在。泉州古厝内栖居的灵魂构件与人文禀赋,互为表里,和谐共生,是建筑物中最闪亮也是最迷人的“底牌”。

长期从事闽南古建行业的惠安人骆庚河告诉我们,闽南红砖建筑以三间张双落大厝为基本单元,大量使用红砖红瓦,同时广泛应用白色花岗岩做台基阶石,白石砌“裙堵”,红砖砌“身堵”。屋顶多为两端微翘的燕尾脊,壁、廊、脊等细部装饰十分精致。整栋建筑物中的构件布局,更是弥漫着淳厚的闽南文化内涵。譬如,屋顶四周坡屋与天井构成“四水归堂”格局,内蕴传统“财气不外流”的寓意;宅基力求坐北朝南,即“负阴抱阳”,既便于采撷阳光,还可避让北风;建筑里的斗与拱,交替重复叠高,兼具力学与美感的视角观感;闽南的门联石匾,往往透露着闽南世系传承,以及喻世家训等内容。“红砖古厝是每个闽南家族共有的记忆。红砖古厝还是儿时听阿公讲古,听阿嬷哼唱闽南童谣的地方,那是家的港湾,是海外游子魂牵梦绕的故土情节。”骆庚河说道。

泉港东岳庙藻井展现斗拱之美

福建省文物鉴定组成员、泉州文博研究馆员陈鹏鹏表示,分布在泉州各地的红砖古厝,其最大特点是“三红”:红砖墙、红瓦顶、红地板砖,即内外墙均为红砖结构,屋面铺红色筒瓦,厅堂廊地铺砌边形红砖。部分红砖古厝的墙体还砌筑有“福”“寿”“喜”红花砖墙饰,赋予其极强的红色视觉效果。红砖厝的红色建筑,蕴含对生活的美好企盼,酝酿出红砖厝福文化深沉而独特的底蕴。

泉州传统民居除了红砖厝外,还有“手巾寮”的纵向住宅,有骑楼式的商住合一的建筑,有与山村环境十分协调的吊脚楼(木楼),有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的蚵壳厝。早年它们大多是就地取材,十分质朴,却别具风格。另有一种中西合璧的住宅被称为番客楼(亦称“洋楼”)。番客,是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对华侨同胞的统称。在侨乡泉州,十户人家九户侨,番客更蕴含了闽南人“爱拼敢赢、输赢笑笑”的优秀品质。遍布世界各地的泉籍华侨华人,耕洋牧海,披荆斩棘,在创造一个又一个商业神话的同时,又始终保持“回乡起大厝”“心中怀家国”的执念。他们往往在事业有成时会返乡建造番客楼。对旅居异国他乡的海外侨胞来说,这些洋楼、大厝不仅是血缘的“圣殿”,更是一座座“海丝”路上的灯塔,是他们对原乡的眷念,是血缘情感的皈依。

漫品泉州建筑里的千种风情

东西方风格迥异的建筑装饰和谐共存,展现了鲜明地方特色和多元文化特征

□记者 吴拏云/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泉州晚报资料图)

泉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处于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交汇点上。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在此传播、碰撞、融合,而每一次域外文化的传播在这里都留下历史的印痕,从而发展形成今天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多元文化特征的泉州民居建筑。漫步于泉州街巷中,你常常会发现东西方风格迥异的建筑、装饰,和谐共存于一地。一部分民居保留下传统建筑特点,仍以木、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门匾镌有郡望堂号,门柱刻上族史楹联,厝内有中国传统的木刻、石刻、泥塑等装饰内容;部分则有西方建筑的形制特点,增加了钢筋、水泥、有色玻璃、马赛克纹理等外来装饰材料,出现了哥特式门窗、科林多式廊柱、拱券顶、百叶窗等建筑形式,形成具有泉州侨乡特点的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这就是泉州建筑,仪态各异,风情千种。2009年,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双燕归脊”为厝脊的经典

“双燕归脊”满是思乡情

泉州传统民居中轴对称,主次分明。在一条纵向轴线上,布置一系列重要建筑,并左右对称地布置其他附属用房和院落,组成一幢严谨对称、主次分明的完整建筑群。

古人十分重视屋顶建造,将屋顶设计为歇山、悬山、硬山、卷山等式样,以接收天降之福,逐渐形成独立完整的营造理论与技术体系。屋顶象征天盖,不仅具有防火、防风、防雨及排水的功能,还具有重要的纳福、驱煞功能。在古人眼里,雨水代表财富,所以要通过屋顶内侧坡使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寓意水聚天心,财运天降,此称“四水归堂”。

燕尾脊是闽南屋脊最常使用的一种建筑形式,它由正脊做成曲线的形状,两端往上翘起,类似上弦月形,在尾端分叉为二,就像是燕子的尾巴一样。燕尾脊造型据说寓意“燕归故里”,是对家乡眷念的一种展示。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双燕归脊”为厝脊的经典,主体建筑为硬山燕尾脊,左右为卷棚式厢屋,延伸出檐深度,或为减短梁的长度,采用两头微微翘起的优美造型。

闽南大厝有的屋顶造型是披瓦覆壁简屋面,两边砌三槽筒瓦。脊梁上饰有“龙吻”,张开巨嘴吻脊,这是刚柔并济的屋脊形制。

“出砖入石”富有韵律美感

泉州传统民居墙的构造和装饰的最大特点是墙石混砌,即“出砖入石”。红砖与白石混搭产生质地、颜色的对比,营造了一种既和谐又有反差的装饰美感;另外,石块作为“点”和“面”,而砖缝作为“线”,这之间产生“点、线、面”的组合,这种组合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一种建筑上的韵律,令人见了赏心悦目。砖没有规则,石也不拘形状,自然而和谐。

据说“出砖入石”的造墙法出现在明代中晚期,当时闽南地区接连发生大地震,泉州府几乎被夷为一片平地。震后重建时,老百姓就地取材,利用坍塌破碎的砖、石、瓦、砾来构筑墙体,并由此传承下来。用“出砖入石”方法砌墙不仅坚固结实、冬暖夏凉,而且古朴美观,因而被闽南人广泛采用,沿袭至今。

剪瓷雕是一种很出彩的装饰手法

精美的青石雕刻

“无宅不雕”的审美考验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是院落式民居形态中装饰最多样的一种类型,强烈的地方特色影响着民居建筑的艺术造型。泉州传统民居可谓“无宅不雕”,甚至有说法称是“以石(砖)为纸,以刀为笔”。在各种泉州古厝内随处可见装饰“三雕”:木雕、砖雕和石雕,还有泥塑、壁画等其他许多艺术加工。就部位而言,木雕施于构架、门窗、隔扇、顶棚等部位;石雕施于对看堵、门框、匾额、阶沿、明沟、柱础等部位;砖雕施于主入口门罩等部位;泥塑施于檐下水车堵等部位;壁画施于院墙马头墙垛等部位。鲤城杨阿苗故居的房屋内外墙上、檐下、壁间、柱头等处即装饰着十分精美的木雕、砖雕、漆雕、灰雕和石雕。其富丽堂皇程度,在闽南民间建筑中并不多见。

民居建筑雕刻类型有八仙人物、戏曲故事、牡丹石榴、麒麟蝙蝠、鹤鹿象马、松竹兰梅、花鸟鱼虫、传说故事、书画作品等,图案还有燕雀、龙鲤、宝鼎、花果等,各有意蕴悠长的美好寓意,使居宅内意趣盎然,生活精致。砖、木、石雕图案化、文字化、造型化的符号语言,传达出对家宅平安的祈愿及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具有审美性、情感性、象征性的视觉特征。

山墙墙花有安宁的寓意

家宅山墙有着安宁寓意

山墙有防火防风实际功能,古人把心理和情感寄托于家宅山墙建造之上,认为构成一个平安封闭环境,带给宅地安宁。对于家中平安的祈福,最后都通过运用造型符号、图案符号在山墙构件上的表达,体现出强烈的向心性和安全感。

山墙墙体具有结构与装饰的二重性。座头造型各异其趣:“印头式”显示房主读书做官的追求、“朝笏式”表示屋主志向高远、“坐吻式”体现屋主高贵、“鹊尾式”展现抬头见喜。上方所雕的图案有龙凤呈祥、麒麟送子、凤凰牡丹、狮子抢球,蝙蝠、八吉、暗八仙、花草纹饰及龙凤图腾,蕴含了吉祥寓意。

“福”瓜柱础寄托祈福热望

民居中厅堂木柱一般是不直接顶地面上的,在柱子之下,为了传递上部荷载,会加垫一块石墩,此石被称为柱顶石,又称柱础。柱础被视为宅厝的重要“支撑点”,其形制和雕饰也越来越丰富,传统民居中常见的有莲瓣柱础、云凤柱础、合莲卷草柱础等,有的整个柱础就是金刚力士的雕塑,真正让其成为一种“福”文化符号,寄托着人们祈福的热望。

柱础的边长一般是柱子直径的两倍,厚度则与柱径相同,由顶、肚、腰、脚四部分组成,座型多为圆柱和圆鼓形柱础,还有瓜棱式、花瓶式、宫灯式、六锤式等多种式样。它的雕饰体现工匠的高超技艺,同时展现出屋主人的情操和愿景。闽南人喜欢称柱础石为“福”瓜,同样有着吉祥寓意。

姓氏文化通过砖雕等形式展现出来

庭院的门匾也很讲究

姓氏门匾传递衍播状况

泉州传统民居的大门匾是有讲究的,上面多数镌有屋主姓氏的郡望或堂号,不仅忠实而客观地反映出姓氏文化的衍播状况,甚至与一些重要史实相关联。当然,门匾的文化内涵有些还会延伸至屋内的墙堵、窗堵、隔扇上,一些与喻世家训、世系传承有关的书法作品,常出现在这些部位。

古人还将对吉祥幸福的期盼寄于窗花装饰设计中,不同的窗花设计体现不同的美好期许。古厝窗型有圆、拱、菱、方等,相应地棂花多为梅花堵、海棠花堵、盘长纹和万字纹等,出现最多的是“钱纹”图形、“福”字图样和“蝙蝠”图案,寄托了房屋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番客楼写满华侨故事

闽南华侨乡贤尽管长期不在家乡,但他们对故土和家乡亲人,始终有着深深的眷念与热爱。在事业有成之后,他们多数会返乡建造一种中西合璧的住宅——番客楼。

泉州番客楼在建筑风格方面不拘一格,有的既保留了闽南“皇宫起”的传统营造模式,又吸收了东南亚和西方的建筑特色,它们大多雕梁画栋,楼内既有木雕、砖雕、石雕、灰雕等,也有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文字方面有石刻篆隶行楷,亦有木刻团字,内容则包含楹联、家训、标语等,整体造型典雅大气。同时也会增加钢筋、水泥、有色玻璃、马赛克纹理等外来装饰材料。

晋江梧林传统村落的民居建筑群以闽南红砖官式大厝、哥特式建筑、古罗马建筑及中西合璧民居为主,风格多样并生动展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交融。部分建筑材料是直接从南洋运来的,集中展示了大量罗马建筑雕花工艺和借柱造廊技术。那些形态各异的“欧式洋楼”和精美西方雕刻艺术,无疑是研究闽南华侨建筑营造技艺的“活化石”。这些闽南古厝、番客楼扎堆相处,让梧林古村充满了异域风情的同时,也展现了一幕幕海外华侨艰辛创业、反哺故乡的历史画卷。

晋江梧林传统村落的民居建筑群以闽南红砖官式大厝、哥特式建筑、古罗马建筑及中西合璧民居为主,风格多样并生动展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图为梧林朝东宅墙体“出砖入石”营造美感。(陈起拓 摄)

标签: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环球今日讯!香港取消强积金对冲安排
下一篇:最后一页

精彩图集(热图)

最近更新

信用中国

  • 信用信息
  •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
  • 网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