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在全省设区市中率先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连续四年保持稳定

来源:南昌新闻网时间:2022-09-29 14:17:03

南昌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8年在中部省会城市排名第一、获评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赣江干流南昌段10个断面首次全部达到Ⅱ类并保持稳定……9月29日上午,“南昌这十年”系列主题之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新闻发布会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过去十年是南昌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快的十年,蓝天白云渐成常态,绿水青山随处可见。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在市县层面均高规格组建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双主任”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下设绿色发展、自然资源保护、城市污染防治、交通运输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工业污染防治、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河湖水库生态环境保护等10个专业委员会,涵盖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各大领域,构建了齐抓共管、联防联治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制定实施《南昌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进一步厘清政府职能部门承担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范围,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在全国领先、全省首次制定《关于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实施方案(试行)》,推进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制度;出台《南昌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并全省率先配套制定《南昌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的通知》等方案,形成了责任明确、途径畅通、机制完善、技术规范、保障有力、赔偿到位、修复有效、公开透明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体系……

十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环保工作从原来的“单打独斗”变为现在的“协同共治”,从原来的“被动应付”变为现在的“主动作为”,生态文明理念更加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十年来,南昌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有力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持续开展“四尘(建筑施工扬尘、道路扬尘、运输扬尘、工业堆场扬尘)、三(餐饮油花爆竹硝、秸秆焚烧)、三气(工业企业废气、机动车尾气、燃煤锅炉废气)”专项整治,全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从69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1微克/立方米,改善幅度达到55.1%;优良天数比例从60.8%增加到91.5%,提升30.7个百分点,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8年在中部省会城市排名第一。尤其是2018年,我市在中部省会城市和全省设区市中率先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实现了历史突破,并连续四年保持稳定。

十年来,南昌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提升开发区污水处理效能、补齐城镇污水处置短板、强化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和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统筹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协同共治,全市断面水质Ⅱ类水比例上升至57.6%,提高了13.1个百分点;国考断面Ⅱ类水比例上升至66.7%,提高了38.9个百分点;鄱阳湖南昌湖区总磷浓度降至0.064mg/L,下降了27.3%,城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获评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2021年赣江干流南昌段10个断面首次全部达到Ⅱ类并保持稳定,实现了又一个历史突破。

十年来,南昌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战,实施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严格落实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内地块的准入管理,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率先在全省开展并完成全市3个汽车维修行业及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转运处置暂存场所试点建设,打通了小微企业危废处置“最后一公里”。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良好,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了23.69%,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超过95%,老百姓吃得更放心、住得更安心。2019年、2020年,我市连续两年荣获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优秀等次。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制定实施《南昌市生态环境行政执法领域首次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有力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主动上门式”服务企业接待日工作,通过采取上门服务、技术帮扶、视频办理等多种形式,真正做到急企业之需、帮企业之困、解企业之难。自开展服务企业接待日以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共接待企业1026家,企业参与接待人员1077余人次,受理问题1157个,现场答复或解决问题1157个。

深入实施发展和改革双“一号工程”,制定环评与排污许可改革创新十条,实行建设项目非重大变动载入排污许可证、环评与排污许可协同办理、辐射与非辐射项目整合审批的改革举措,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32个政务服务事项100%“网上可办”、96%“全程网办”、50%“立即办”,服务重大项目落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仅今年以来,就审批了81个项目环评,涉及总投资超过199亿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生态环境支撑。

十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4.9:57.9:37.2调整到2021年的3.6∶48.4∶48.0,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21.7%、41.9%,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覆盖率提高到71.4%,全市绿色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走深走实

十年来,我市累计投入580多亿元用于湿地保护修复,实施了玉带河、象湖、幸福渠等系列湿地生态修复治理工程,通过截污纳管、水系连通、自然岸线恢复、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恢复等措施,修复了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改善了城乡人居生活环境,有效保护了鄱阳湖生态系统的健康,持续擦亮了南昌"候鸟天堂"名片,全市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3%,各类湿地面积占比已超过了20%。

今年6月,南昌成功入选国际湿地城市名单。同时,时隔40余年“微笑天使”江豚又再次溯江而上嬉水南昌扬子洲、逐浪八一桥,“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在军山湖再次出现;全球98%以上的白鹤、95%以上的东方白鹳、70%以上的白枕鹤、60%以上的鸿雁在鄱阳湖越冬,极其罕见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胸鹀也现身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十年来,南昌累计创建了国家生态区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5个、江西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省级实践创新基地3个、省级生态县区、33个省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生态村59个、市级生态村678个、省级水生态文明乡镇2个、省级水生态文明村37个,全面完成32个森林乡村和4个乡村风景林建设,生态南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坚定不移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

截至目前,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2018-2021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2020-2021年省生态环境警示片反馈涉及我市的问题共256个,达到整改时限的205个问题已完成整改203个,完成率99.0%;交办信访件2981件,已解决2975件,解决率99.8%。其中,麦园垃圾填埋场蝶变新生,环境问题得到彻底整改,实现了城市生活垃圾“零填埋”,南昌“麦园整改经验”在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上作为正面典型获得高度肯定和宣传报道。

新闻链接:

在全省率先实现非电燃煤锅炉清零

过去十年,我市主要围绕大气颗粒污染治理,在“减煤、治企、控车、降尘”等领域深耕细作。累计淘汰燃煤锅炉135台,在全省率先实现非电燃煤锅炉清零。累计淘汰落后砖瓦窑200余座,淘汰率达到95%以上;完成704家“散乱污”企业淘汰或转型升级;完成市区全部108座加油站油气回收设施建设,开展全覆盖式检查检测。大力实施重点企业废气治理提升改造工程,顺利完成新昌电厂、江铃股份等重点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工程,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较2012年分别下降34和25%。大幅提升机动车尾气监管能力,在全省率先通过发送标准气体密码样对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验考核。在全市15处关键交通节点安装黑车抓拍系统,并在省内首次把黑车电子抓拍数据纳入执法依据。

接下来,我市将按照国家制定的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治理战略,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加快推动方大特钢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工程,相较国家要求提前2年实现超低排放水。大力推广集中供热、低挥发有机物原辅材料替代、新能源汽车、共享涂装中心等方式,从源头减少污染排放,预计到“十四五”末,还要减排氮氧化物3458吨、挥发有机物1698吨。出台《南昌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完善移动污染源监管法律法规。引入环境空气组分站、激光雷达等技术手段,提升科学治理能力。

赣江干流水质实现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昌市生态环境局主动、认真、高效履职,持续打好全市碧水保卫战。

一是地表水断面水质改善显著。这十年,我市坚持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断面水质达标、水生态功能提升为重点,以饮用水安全为底线,着力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由污染治理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协同治理、统筹推进转变,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全市地表水断面在2012年增加12个基础上,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上升至90.9%,较2012年提高0.9个百分点;国考断面Ⅱ类水比例上升至66.7%,较2012年提高38.9个百分点。鄱阳湖南昌湖区水质得到改善。今年上半年,我市水质同比改善排名全国地级城市第19位、省会城市第2位。赣江干流水质实现突破。赣江干流断面Ⅱ类水比例从2012年66.7%提高至2021年的100%,赣江干流总磷浓度降低至0.065mg/L,较2012年降低22.6个百分点。

二是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有力。截至2021年,全市划定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6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6个、应急水源地1个、乡镇(含村级“千吨万人”)集中式水源地39个。全市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多年保持100%。2021年,我市完成了应急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得到完善。

三是水污染防治水提升明显。截至2021年,全市8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均已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或依托城镇污水处理厂,全市建立了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全市98家涉水重点排污单位已全部完成在线监控安装及联网工作。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部完成一级A提标改造,新增城北、城东2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总设计处理能力40万吨/日,累计完成368个行政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记者 黎姿/文 魏勇剑/图)

标签: 饮用水水源安全 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应急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

责任编辑:FD31
上一篇:控制鱼刺基因被找到有望实现吃鱼不挑刺 武昌鱼刺多吗?
下一篇:市民在核酸采样点碰见“黑码” 最新!9月29日入郑防疫政策

精彩图集(热图)

热点图集

最近更新

信用中国

  • 信用信息
  •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
  • 网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