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28日, A股五大上市险企首次实施两大新会计准则的一季报收官。从一季报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实施新会计准则之后对报表和部分财务数据的影响。
第一财经记者统计发现,五家A股上市险企在新准则下大改颓势,归母净利润总计近千亿元,同比大涨68.29%。同时,披露新业务价值的几家险企也均恢复了正增长。不过,新保险合同准则的切换让五家A股上市险企的保险服务收入较旧准则下的保险业务收入下降了约六成。
净利大增近七成
(相关资料图)
相对于去年同期的净利润普降,今年一季度五大A股上市险企迎来了三年内的“高光时刻”。
根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今年一季度五大A股上市险企共实现归母净利润959.64亿元,同比大增68.29%。其中,中国人保和新华保险的净利润同比增幅均达到三位数,分别为230%及114.8%。
来源:第一财经根据一季报统计
多家上市险企均将归母净利润的上涨归结为投资收益增加影响,而新会计准则的施行则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影响。
财政部于2017年、2020年分别发布了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和新保险合同会计准则。根据文件要求,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企业以及在境外上市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的企业,自2023年1月1日起执行新准则;其他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自2026年1月1日起执行。
而五家A+H股上市的上市险企均在今年实施两大新会计准则的范围内。在这五家上市险企中,中国平安已于2018年开始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中国人寿则于2023年至2025年期间,采用新保险合同会计准则过渡方案:在境内上市地继续执行旧准则,但通过附注补充披露新准则相关财务信息;在境外上市地,自2023年半年报起执行新准则。(为达统一可比,在本篇稿件的合计数中,中国人寿的数字均以新准则列示数来计算。)
在两个新会计准则中,与投资更为相关的无疑是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在这一新准则下,金融资产分类由“四分类”改为“三分类”,旧准则下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新准则下不复存在。在旧准则下,被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金融工具浮盈浮亏可计入所有者权益,只有在卖出或产生减值时才会影响利润。而在新准则下,大多数权益资产会被计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这些金融资产的市值波动将直接体现在利润表中,无疑将增加利润的波动。在资本市场表现不佳时,这样的计量方式会对上市险企净利润造成较旧准则更大的负面影响;而在资本市场回暖时,则也会较旧准则更为放大对利润的正面影响。
从此次各家披露的总投资收益率来看,都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其中,去年已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的中国平安一季度总投资收益率为3.3%,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而净利润上升幅度最大的新华保险,在这五家上市险企中也收获了较高的总投资收益率,为5.2%。
由于处于过渡期,中国人寿同时披露了今年一季度新旧准则下的归母净利润,由此也可直观感受今年一季度新旧会计准则切换对利润的推高作用。数据显示,中国人寿今年一季度旧准则下归母净利润为178.85亿元,而新准则下则提升为273.48亿元。
新旧准则切换 调低保费收入约六成
上市险企一季度的利润上涨并不出乎市场意料。毕竟,4月26日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针对上市险企新旧会计准则切换问题时就已表态,从一季度来看,保险公司利润总体实现正增长。相对于利润而言,实施两个新准则对保险公司营业收入影响较大。
对营业收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新旧准则切换对保费收入的调低上。第一财经记者统计发现,A股五大上市险企今年一季度在新准则下实现保险服务收入3763.92亿元,较去年同期追溯调整后的数据同比增长3.81%。
保险服务收入是新保险合同会计准则下出现的科目,而旧准则下则为保险业务收入及已赚保费。如果将保险服务收入的数字和与保险业务收入口径近似的原保险保费收入相比,就可以看出新旧准则切换的巨大影响。第一财经记者发现,五家A股上市险企今年一季度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共计1.06万亿元。如此计算,新旧准则切换带来的保险收入相关财务数据的下降比例在今年一季度达到64%。
这是因为,和原会计准则收到保费可直接确认保险业务收入不同,新会计准则下,保险服务收入的确认首先需要剔除现金价值等带有返还投资的成分,并在保障期限内逐步确认,因此会较旧准则产生较大下降。
从各家的下降幅度来看,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的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为八成左右。而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保的下降幅度则在五成左右。
业内人士分析称,这和上市险企的不同业务结构有关。由于寿险为长期保险合同,且存在满期返还的年金险、两全险等险种均为寿险产品,因此寿险对新旧准则切换的敏感度较高。而产险多为短期合同,且几乎没有返还性质的产品,因此影响不大。上述上市险企中,也是中国人寿及新华保险两家纯寿险公司在这方面受到的影响最大。同时,各家寿险公司的产品结构不同,影响也会不同。例如保障型业务占比多少,存量保单在新会计准则的追溯调整下可以重新计入当期收入的量有多少,包括会计政策如何选择等都会左右最后的结果。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新旧会计准则切换不仅让险企的财务报表更透明,对于保险业稳健运行,回归保险保障本源也有益处。
财政部会计司相关人士认为,新准则对保险公司收入确认原则的调整,合理挤出了保费收入中含有的较大“水分”,将有效抑制保险公司盲目扩大收入规模的短期冲动,有助于保险公司重新聚焦可带来长期收益的保障型保险产品,更加谨慎地研发具有合理利润率的投资型保险产品,促进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真正体现“保险姓保”的保险本源。
新业务价值恢复正增长
尽管一季度上市险企由于新旧会计准则的切换让收入顿时变少,但是在更重要的价值指标——新业务价值上,结果是喜人的。
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寿三家险企在一季报中披露了新业务价值的情况。数据显示,这三家险企一季度的新业务价值均实现了正增长,其中中国太保同比提升16.6%,中国平安及中国人寿的正增长率也分别达8.8%及7.7%,迎来了寿险行业久违的“开门红”。
这背后,也代表寿险行业的艰难转型似乎已看到了曙光,业内分析人士纷纷表示寿险负债端复苏迹象明显,拐点已现。
中国太保就在一季报中列举了四方面的转型成效:一是业务发展趋势向好,一季度实现代理人渠道新保期缴规模保费84.43亿元,同比增长4.2%。二是核心队伍规模逐步企稳,核心人力占比同比提升,核心人力月人均首年佣金收入、核心人力月人均税前收入均同比大幅提升。三是招募人力同比提升,新人13月留存率大幅优化。四是业务品质显著改善,个人寿险客户13个月保单继续率95.9%,同比提升6.8个百分点。
中国平安则表示,其代理人渠道的新业务价值呈现同比转正,银保渠道同比大幅增长。若去年第一季度新业务价值采用年底假设及方法重述,2023 年第一季度新业务价值同比上升 21.1%。
而对于代理人规模何时见底,中国人寿也给出了答案。该公司表示,一季度其个险销售人力为66.2万人,环比基本持平,队伍规模企稳迹象更加明显;队伍质态持续提升,个险板块月人均首年期交保费同比提升28.8%。
综合多位保险分析师的观点,本轮险企负债端修复的主因是储蓄险需求高景气和银保渠道业务增量,预计今年市场对理财型保险的需求将持续旺盛,这将支撑起负债端的复苏。叠加今年资本市场回暖,保险行业将呈现资产端、负债端双双上扬的局面。
资本市场近两日也给了保险股正面的反馈。继4月27日保险股大涨,其中中国平安涨停之后;4月28日,多个保险股继续上涨,其中新华保险涨幅达8.52%。
不过,也有险企高管表达了对行业价值转型的担忧。中国人寿集团副总裁、国寿寿险总裁赵鹏就在近日的一场论坛上表示,本轮的反弹主要依赖银行邮政代理渠道和以储蓄功能为主的传统寿险业务。一季度的价值增长主要是规模增长带来的,业务结构未得到明显优化。因此,相较规模,行业价值复苏仍面临很大困难。但他同时表示,目前行业内已开始提升银保渠道的业务结构,产品价值率正在提升。另外在队伍产能提升的同时,规模降幅也在收窄。寿险公司需进一步提升风险识别定价和管控、营销体系专业化、数字化转化运用等能力,推动人身险可持续的“量价齐升”。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标签: